可谁能想到,作为被誉为“文科天花板”的北大,这两天却因为一张录取通知书翻了车。
不是纸质太薄,也不是邮寄太慢,而是有网友指出——通知书上竟然有两处语法错误!
作为一个中文勉强过关、从没在《人民日报》当过编辑的人,我起初是不信的,直到有网友发出了截图,并逐条解析,我才意识到:原来神坛上的北大,也会犯初中生犯的错。
第一句:“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XX专业学习”,问题出在句式杂糅,“录取”后不宜接兼语结构,建议改为:“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XX专业的学生”。
第二句:“请你准时于2025年8月18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”,这一句也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的问题。一是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“准时”作为状语,应置于位于“到校报到”前,二是“准时”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,而“8月18日”为一天时间范围,建议将“准时”改为“按时”。
这位网友顺手将其修改为:“请你于2025年8月18日凭本通知书按时报到。”听起来确实顺溜不少。
面对网友的批评,北大倒也大气,火速回应称会将建议反馈至相关部门,后续将研究改进。
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三夕教授也发表了看法,表示北大通知书的表述算不上严重语病,但语言表达上确实存在可优化的空间。作为一份面向全国的正式文书,用词精准、表达顺畅,是基本要求。
可万万没想到,真正让这件事火出圈的,不是语言学家,也不是校方,而是网友们的段子。
还有人戏精附体:“不上北大的理由终于找到了:1、通知书有语病;2、18号开学太早。”
最狠的是这位:“建议改成——‘你被录取了,8月18日来报到,爱来不来!’这样更有北大风范。”
有网友查阅发现,这份“问题通知书”的核心表述,其实至少五年未曾更改,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。
有网友晒出自家珍藏的1990年北大录取通知书,惊讶地发现:句式几乎一模一样,字都没怎么换过,堪称“经典传承”。
北大录取通知书存在语法问题,只能说明负责这项事务的人考虑不周全,或许不够专业,也暴露了内部审核流程的一丝松懈。但话说回来,它并不构成严重错误,更不至于成为批判北大的“新理由”。
确实,从语文老师、文科教授的角度看,句式不够地道,但从一个公文的角度看,这类措辞本身就追求规范、正式、略带距离感。
还有些网友吐槽说:“通知书没有人情味、不够温暖”,但说实话,公文就该有公文的样子。这种格式化、板正的表达,其实才是官方信件的基本修养。
北大录取通知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公文,它寄给的是那些刚刚结束高考、即将迈入人生新阶段的年轻人。这个时刻,既严肃,也浪漫;既仪式感满满,也充满期待。
比如,一句“欢迎你成为燕园的一员”,一句“期待与你共赴知识之约”,就足以让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热泪盈眶。
语病可以修,格式可以改,但一份通知书,背后承载的情感,或许才是最值得斟酌的部分。
菊以高洁会渊明,吾以文会友。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,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,每天努力码字,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、有趣、独特的教育观点。原创不易,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